首先,书评一共三篇,发布顺序是......啊,随意的~
《愿有水草可共逐》
——《定长安》读后小记by洛川
小椴之《定长安》读完已有月余,至今仍在枕边,每晚睡前信手翻读一段,好似更易安眠。在城镇化飞速推进的今日,立于城市某处,总有陌生惶惑之感;但在小椴的文字中,我却常常找到故乡。
回到《定长安》一书,首先,是惊讶于作者的填充、重建的能力,即想象力。虽然小椴的想象力之宏大、绮丽、丰美,在之前的作品中早已领教。然而,历史小说要求作者要尽可能地在现下史料、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去填充、构建和复原,在双方之间求得一个完美的平衡,不可枯瘦干硬,更不宜丰腴失真,仿若带着镣铐跳舞,还要隐去镣铐的痕迹。这一点,从《大王图》到《定长安》,初涉历史小说的小椴确已做得很好。
五胡乱华的历史于多数人而言,仿若早已被风沙覆盖大半的古城遗址上,残存的一点颓墙、废宇。小椴却能够在此基础上,复原出一个人口稠密的城池,并赋予其文明演变、政权更迭、民族衍化,那些消亡与不甘、崩坏与建立、安定与飘摇,在上洛道的焦阳下、在洪堡铺的夜雨中、在昭阳殿的月光里,被一点一点精心铺展开来,繁复细密,自成锦绣,令人叹为观止。
其次,本书的书写节奏也很值得注意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适宜的节奏,脱离武侠的“瓶子”,小椴这汪清水似乎找到了在当下年龄里更为舒适的节奏——绵密、舒缓、韧劲十足。这样的节奏在《开唐·教坊》中已现端倪,在“裂国”系列中则更加稳定鲜明。在当下人人焦渴、处处躁动的时代中,这样的书写节奏显得尤为珍贵。
再次,除了一班主要角色,对于很多凡庶细民,即便只是出场两三页的小人物,小椴也从不吝惜笔墨,之前的作品亦皆如此。从结构上讲,小人物和历史的关系本最为密切,他们不是历史的骨架,却是填充其间使其丰满真实的、不可或缺的血肉。但我更愿意抛开写作技巧论,在我看来,这皆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悲悯。
小椴珍惜每一个哪怕微小的个体生命,愿意耗费心力,透过表象的云烟,去挖掘他们因何如此的根源,为他们开辟一条既已如此、又当如何的前路;即便是失败者、消亡者,也会慷慨着墨,为其奏一曲哀悯的挽歌。一如《定长安》中因违令劫掠胡商而被处斩的“刘恨儿们”,也被作者安排了一出峻急风雨中迎风纵马、披发夜啸的好戏,令其将胸中的悲苦、困顿、不甘,一吐为快,足见作者宽仁赤诚之心。
还有一点,不能不提。小椴君未必多愁,但绝对善感。他极擅长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、铺排情感、渲染氛围、夯实全篇,无论是食肆中枯坐的姜老人,还是鸿台之上广袖搏风的洛娥,抑或是龙首原上盛装先导的姚苌,其内心复杂难明、连自己也未必能梳理清楚的片刻感受和情绪,在作者笔下都得到了非常条理、具象、动人的呈现,令人击节称叹!如果说写作一行果有天赋一说的话,这理应算作其中的一种。
虽然“公元357年的长安闭口于历史深处”,但作者已沿着这个年份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横切。这是一部从头到尾每一段文字都不应该被略读的作品,如果拿这样的文字和光阴相抵,我想我是甘心的!多年前,木剑客曾说,小椴的写作,会像卢卡斯、罗琳、克莉斯蒂、宫崎骏这些人一样,给自身的民族文化带来光荣,深以为然。
“我是匈奴儿,平生逐水草”,如果一生都有水草可逐,当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呢?《定长安》墨香正浓,而我,已经在期待下一部了……
2019年10月24日
洛川
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"椴工坊"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